瞻矚世紀公司高文:加入WTO后的中國
一、中國加入WTO意味著什么?
WTO,全球性的貿易組織。其主要職責是規范,協調,促進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活動,消除關貿壁壘,降低關稅,處理貿易糾紛等。而中國加入這樣一個組織意味著什么?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面臨的是更嚴峻的外貿考驗。要在世界立足,就必須對外開放,我們要的是一個富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受制于人,這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的問題。但是開放并不是完全解決了問題,我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已經二十多年了,面對外貿考驗中對我們的應考要求更加強烈,而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員,我們將意味著將參加更嚴峻的外貿考驗,因為這個考場中的題目將更難。參加考試的人也更多,要在這個考場上角逐,要想也能夠獲勝,或者說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有比現在更強的能力,更高的水平。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面對的挑戰的嚴峻性,要抓住機遇必須通過更多的努力。
因此,有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加入WTO后的中國內部必須完成如下的幾件事情。
二、人才培養
世紀的火花需要我們去鉆取,人類的奇跡需要我們去創造,凱旋的喜悅得親身去贏得。
我們是未來的生命之源,從現在開始就必須努力。
――智行世間
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一直號稱地大物博。曾聞如果中國的人,一半左右的人是高科技型的人才,那么中國的發展比現在的速度要增加三倍。這不是在吹牛。試想:中國有十幾億的人口,如果有30%的人是高素質型的人才,那就有四五億的高素質人才,那么有幾個國家的人才資源能和中國相提并論,在國際大環境中,只有人才是最強大的生產力。我們有足夠多的人才嗎?我們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度有多高,人才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又有如何呢?加入WTO的人才模式必須與傳統的有繼承和發展。對復合型人才,學習型團隊就要有充分的理性認識,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當今時代的學問劃分已經細如牛毛了,所以復合型至關重要,專而精,全而容。我們任何一個人才的工作是要處理專業內及其附加專業的相關問題。不是你只處理你所學的專業問題了,人才就要復雜化,也不好界定,這個細細的劃分也就給高學歷的人賦予了局限性,他們往往專門攻擊一門學科獲得高學歷,而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不可能給你一個只需要本專業知識就能解決的問題,綜合性,復雜性與細如牛毛的學問劃分形成反差。所以我們需要一大批人才,當然人才的來源就是鍛煉培養,我們要關注人才,還要關注不是人才的未來人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人才,只要培養的方法得當。
所以,在加入WTO后,加強人才培養勢在必行,而且這些人才必須是專而精,全而容。所謂專而精,全而容:就是要有所專長,但單有專長還是不夠的,得有附加值,還得全面學習這個專長在解決問題時候需要的附加產品。就像一棵樹的主干和樹的枝葉一般,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于是就引出了下面的一個問題。
三、道德建設
精神文明是民族文明,社會文明的表征,直接影響國家的榮譽。所以我們必須加強。現在提得很火熱,黨和政府都非常重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提出很長一段時間了,也起到了相當的效果。同時,不論在學校,在企事業單位,還是在某個社區都有黨團建設,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巨大的作用。鄧小平理論的幾個重要的理論中有一個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這兩個文明建設上,我們必須魚和熊掌兼得,沒有中庸的基礎,這雖然可以說是一個極端,但我們必須搞定。這也是一個高點,我們必須拿下它。
而加入WTO后,道德建設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國際地位。我們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組織機構加強和完善全國國民的思想道德建設。這也是一種社會規范。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不難引出下面的這個問題。
四、法制建設
任何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都是有限的,社會本身的規范和約束力也有它的局限性,這個時候,我們為了保證共有的道德規范,達成社會大部分人認可和全民遵守的在道德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規范,法律。
在中國古代,一直以推崇以德服人,當代人受這種影響也比較大。但是,普通的人和違背道德規范的人必須有另一種約束,因為他們處于道德規范之外,當然處于道德規范之內的也是必須遵守這種規范的。
不管是以德治國還是暴 政天下的王朝都有立法。新中國成立以后仍立了多項社會主義中國特定環境中的法律法規,對中國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與中國的國情相關的。有些人說別國沒有憲法還成為發達國家的做法是不適用于中國的。中國的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地域寬廣,只有加強法制建設,實現法治,國家才能在一定規則下發展,否則就亂套了不是,更談何發展呢!這樣就沒有實力在國際貿易的浪潮中,中流擊水。所以,在中國,法制建設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的,而且我們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和保證公正施行。
五、我們必須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
繼承以及發展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數千年的文化遺產,雖然有些東西只能陳列在博物館中作為觀賞之用。但是,我們作為繼承者,這些遺產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因為沒有幾個國家有這么厲害。同時,我們在文化繼承上得有所選擇,有些是只要陳列起來觀賞的,或者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的,有些則是現實社會有用的,我們都要繼承和保護。
《孫子兵法》是國際上很看好的中國古籍之一,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各界都在使用,不但是用在了軍事上,連商界都捧得火熱。為什么中國的東西拿到外國去很受歡迎,在中國卻 只有很少的人去主動接受它們,或者是有些人到五六十歲了才回過神來。
我們把國家的珍寶放一邊,去追逐其他的東西,也許其他的更有發展前途。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底蘊的話,學來的東西就容易生搬硬套,不會活用,也就使中華文化再一次發展緩慢。所以,在加入WTO后的中華民族,必須更大程度地加強繼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學習先進思想意識,技術,發展中華文化,推進中國的發展。
以上談了幾件事情,而這些事情大體上都是為下面這件事情服務的,他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科學發展觀就得從這里開始。
六、資源整合、規劃、調配、使用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性的發展策略。因為資源的有限性造成的。雖然可能會發現很多的新能源,但仍可能是有限的,自然界雖然極其神奇,但它絕不會讓我們為所欲為的。不然就用不著給你弄點什么泥石流、冰雹、火山、海嘯、地震等等之類的。
如果,我們什么都沒有留下,后代就沒有生存的基礎,人類就真的要面臨滅亡。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節約,我們有很多的人老是覺得沒有必要給單位節約,因為他們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而我不以為然,我們少用一度電,就有多少個機器可以轉動一個小時,我們只需要節約一粒米,就有多少人不用挨餓,國家的資源消耗減少了,留給后代的就多了,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你要記住,你的節約下來的不是為了你自己,也不是為了你的單位,而是在為整個人類,整個國家做貢獻。你為的人類在節約。
中國有那么多的資源,要科學地利用就必須有三個流程:整合、規劃、調配,然后才是使用。中國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是必須走節約型的道路的,中國人口眾多,如果一個人浪費可能造成數以萬計的人沒有飯吃。我們也難免看到那些貪污之類的可憎恨而不可原諒的理由。在規劃之前就得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認知和理解,以完成規劃,規劃好了再調配,再使用,以使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浪費,并且有章可循。
而這加強資源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的目的就是要加強產業的發展, 提升經濟,文化競爭力。
不管是什么人,總得先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沒有吃的,你都被餓死了,還談什么治國平天下。經濟之于國家相當于命脈之于一個人。經濟競爭力也一直被視為國家綜合能力的主要、重要的方面。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上,她的國際地位肯定會受到影響。穿得不好也會受到影響,而中國的絲綢和其他一些服裝或者其他物品一直都是國外人士喜好的對象。
在WTO這個大環境中我們自身的發展則顯得至關重要了,我們就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中,促進國家掌控更多的信息,正確、準確、合理地處理相關信息。推動國家的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七、農業是中國的關鍵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他們卻是中國社會中財富的主要、重要的創造者。中國農民的發展將繼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中國的發展,解決農民的問題就是參與祖國的建設。
不管中國的工業的發達水平,我們首先要說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部工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中國的地理問題決定的。而且,如果中國的糧食要靠進口的話,那么會給世界糧食造成巨大的負擔,中國是必須自己種糧食給自己吃的,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問題全部丟在了農民身上,所以,可以說是沒有農民就沒有完整的中華民族,中國的人民就有斷炊的危險。而人必須首先解決吃飯的問題,當吃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切都等于空談。固然,農民創造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要使中國有大的踏步,就必須解決農民問題。農業是中國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農民的積極性。
八、健康和教育
人,吃飽了以后,開始考慮其他的問題了,但是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健康。社會競爭越發強烈,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極大部分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甚至被逼瘋、輕身都已經不是鮮為人知的現象了。所以心理健康的呼聲越發強烈起來。于是,為了健康和自己更能適應社會需求,健康和教育成為吃飽飯后的人們的迫切需求,也成了吃飯的砝碼。
健康:是完成一切事務的基本條件,沒有健康的體魄基本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同時,健康的心理也是重要的成分,他們本身也都與教育相關。
當學問的劃分細如牛毛的時候,就必須有一張牛皮來把牛毛調和在一起,否則任何一根牛毛都是沒有價值的。而它在應用上的要求更是強烈。
在和平的年代中,教育是第一至要任務,世界是這樣的,中國則更是如此。因為教育是任何生產關系中最強大的間接生產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教育本身、衛生等等各個行業可以離開教育而有好的績效嗎?根本不可能實現。教育是為各行各業服務的。教育不興,則國家無從振興。它是完成本文所述以及沒有說到的各項事宜的基礎條件。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前途從那里來呢?
(高文 2006年06月13日)